关于印发徐冠华部长在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7-02-09作者:中飞咨询来源:科技部点击:
国科发办字〔2007〕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
现将徐冠华部长在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印发给你们。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落实《报告》精神,并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实施。同时,请将你们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
附件:徐冠华部长在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科学技术部
二OO七年二月五日
狠抓落实 协力攻坚
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
——在200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2007年1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总结2006年科技工作成绩和经验,部署2007年科技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科技部作工作报告。
一、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规划纲要》,科技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在去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温家宝总理强调要认真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陈至立国务委员对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做了具体部署。落实科技大会精神和《规划纲要》,是2006年科技工作的主题。一年来,科技界围绕这一主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技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
1.深入贯彻科技大会精神,形成全社会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
全国科技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统一了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增强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增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信心。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各地方、各部门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迅速行动起来,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工作。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个国务院部门以及军队系统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做出加强自主创新的决定,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中长期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在支持企业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出台了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科技经费有了大幅度增长,14个省市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超过50%,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事业费或三项费都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各地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将科技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采取实际措施,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发改委安排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国资委将自主创新纳入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商务部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自主品牌。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在促进军民结合和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都发挥各自优势,加大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中国科协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服务活动日益活跃。
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社会R&D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年来,科技大会精神深入人心,全社会高度关注和支持自主创新,形成了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潮。
2.落实《规划纲要》部署,形成了科技工作新布局。
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实施重大专项是落实《规划纲要》任务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在国务院领导下,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认真做好重大专项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和相关政策制定等工作。在重大专项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两方面的作用,加强部门、地方、企业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的衔接,加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集成地方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根据专项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当前,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大型飞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7个专项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较为成熟,近期可提交论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4个专项,已启动方案编制工作;国防领域5个重大专项正在按照有关程序积极开展工作。
构建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6个部门牵头制定99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这些政策细则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制约自主创新的主要政策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公益类和基础类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中介机构发展的税收扶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和支持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目前,大部分实施细则已经形成政策文件,其中50多项政策细则已发布实施。
启动“十一五”科技计划。按照《规划纲要》部署,“十一五”科技工作突出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自主创新这一主线,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突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突出扩大国际合作交流。调整和优化科技计划结构,立足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设立科技支撑计划;立足于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计划,与科技基本计划并列。通过调整,形成了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十一五”科技工作在新框架下运行。发布了“十一五”科技规划,各专项计划和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各类科技计划进展顺利。
3.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农村科技工作。
重点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大幅度增加了基础研究经费,调整了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方式,在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和队伍给予了相对稳定的支持。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2%,“973”计划增加20%。启动了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等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空白领域组建若干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在充分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前沿技术重点领域的重大任务,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选择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安排了38个专题、29个重大项目和若干重点项目。
加强社会公益研究。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研究制定《关于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实施意见》,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布局,加快形成公益类科研体系。改革后的公益类院所,学科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重点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明显提高,科研投入不足的局面有所改变。据统计,近5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林业三个部门新增科学事业费投入7亿多元。国家科技计划农业领域的投入,在“十五”期间达到80亿元、比“九五”增长3倍的基础上,“十一五”又有了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十一五”科技计划加大了对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经费达105亿元。会同环保总局和地方,加强湖泊、河流、城市饮用水等水环境和水污染防治技术开发工作;会同发改委、气象局等部门,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攻关;会同安监总局、质检总局等开展了重大生产事故监测预防治理关键技术攻关;配合公安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强警工作,提高了示范城市的警力和战斗力。全面总结了20年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成绩,对新形势下实验区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农村社区等八大行动和举措,为科技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关于“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十一五”农业科技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会同财政部和地方继续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加强县市科技基础设施和相关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召开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会议,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4.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会同国资委、总工会、国家开发行联合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首选103家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试点。联合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工程,开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和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支持软件、材料、标准等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联盟。
继续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在技术开发类院所建立开放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提供政策保障。扩大开发类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主权,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增强院所自主发展能力。对完成转制的开发类院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国家调整和支持科研院所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国家支撑计划中增加对转制院所的研发投入。会同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启动北京昌平区“国家工程中心创新基地”建设,第一期行业骨干转制院所陆续入驻。
加强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和环境建设。会同国家统计局,调整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的统计指标及评价体系。会同中组部,开展了高新区人才建设工作。选择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成都等地,开展了建设国际一流高新区试点工作。目前,国家高新区作为经济和科技结合的一个典范,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5. 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
近年来,科技部高度重视科技宏观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大战略和12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推进了科技计划管理、评价、奖励等改革工作。在国务院领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200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了长达近两年的战略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20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了《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在组织实施《规划纲要》16个重大科技专项过程中,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制订整体方案和负责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负责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去年,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了科技管理改革的力度:
一是推进科技宏观管理改革,更加注重发挥部门、地方和企业的作用。科技大会刚刚结束,科技部迅速启动了科技管理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下放了计划管理权限,减少具体的、直接的项目操作,在计划执行和项目管理上更多地发挥部门、地方、企业和专业机构的作用。项目立项充分听取部门、地方的意见,广泛征集科技需求。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委托部门、地方和大企业集团,对于有明确产品目标或面向产业发展的项目,要求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组织实施。如支撑计划首批启动的项目中,委托部门、地方、企业组织实施的共120项,占全部项目的82%,其中95%以上的项目都有企业参与,1/3由企业为牵头承担单位。973计划4个重大科学计划全部委托中科院、教育部组织实施。会同财政部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加大对部门(行业)支持力度。科技部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战略研究、规划和政策制定、环境建设等方面。为配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科技部还调整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按照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管理、环境建设及产业化、科技评估四大事业板块对事业单位进行统筹设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进事业单位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和发展能力建设。
二是形成新的计划管理体制。制定了《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以计划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科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网上申报、立项和评审。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的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理机制,加强对计划实施绩效和管理绩效的考评,提高计划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取消政府组织成果鉴定,将奖励、验收与成果鉴定脱钩。加强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开展了科技主体计划的概预算评审和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多渠道的投入格局。组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规范资金运行,保证资金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统筹协调。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成立专门协调指导小组,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建立省部会商制度,已与12个省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地方和区域重大科技需求,突出综合集成,与地方联手实施重大科技行动。
四是建立国家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共享机制。针对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多头管理、重复立项、重大项目缺乏协调等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同各有关部门,扩大实验设备、科技数据、自然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建立覆盖相关部门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数据库,严堵多头申请、交叉和重复立项。制定科技项目统筹协调管理办法,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
五是从制度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去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行。该《办法》发布以来,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面推动科技界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风尚。这些举措为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遏制学术腐败等提供了保障。
6.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和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局,实现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新突破,加快实现“五个战略转变”。经过五年的艰苦谈判,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计划),这是我国加入的又一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会同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这是由中国政府发起的首个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合作计划。中美合作的大亚湾核物理实验是中美开展科技合作以来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与天津共建国家国际医药创新园,与山东在济南高新区共建国家国际信息通讯创新园,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科技大会精神,抓紧落实《规划纲要》各项任务,采取切实举措,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大好局面,科技工作成绩斐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科技界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全社会通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为科技事业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正确判断科技形势,利用好科技发展跃升期的宝贵机遇
正确判断我国科技发展的形势和能力,对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是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形成。2005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全时R&D人员136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二是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居美国之后,与英、德、日三国相当,数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论文增长明显,其中纳米领域的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两位,引用数也进入世界前列。20多年前,我国曾在世界顶尖的《细胞》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此后一直是空白,2005年,中国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合作发表4篇,2006年又发表了7篇。
三是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十”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领域为例,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龙芯2号”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十五”期间,863计划共有15个品种获得一类新药证书,109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是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由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4位。“十五”期间,仅国家863计划就申请专利2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70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是“九五”期间总和的5倍。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迅速发展。以国家53个高新区为例,据统计,2005年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33%,高新区企业4万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超过70%。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足,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还有待于提升;科技宏观管理还比较薄弱,科技的统筹协调任务还很艰巨,政府职能还有待于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完善;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投入效率有待提高;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还需要培育;科学研究中的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依然存在,科技评价的正确导向还需要进一步确立。我们一定要抓住落实《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的大好时机,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成绩和经验,我们感到,科技工作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取得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了几个基本做法:
——坚持从创新型国家全局出发,服务于国家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坚持把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 着力提升科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区别开来,把市场性科技活动与公益性科技活动区别开来,着眼科技持续发展,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
——坚持把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把加强宏观科技管理作为推进科技工作的关键措施;
——坚持以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活力为出发点,把优化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着力加强科技经济政策协调和创新文化建设;
——坚持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推进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实效;
——坚持统筹协调全国科技力量,充分调动部门、地方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这些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不仅在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政策环境等方面为今后科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这一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机遇十分宝贵。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线,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将“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今年科技工作必须完成好的三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宽广的国际视野,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切中要害,寓意深远。这三大战略任务抓住了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明确了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充分认识这三大战略任务的重大意义,是完成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做好2007年工作的重要前提。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正在加速形成,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加紧谋划和部署。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主要国家纷纷抓紧在空间、海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进行部署,抢占制高点;全球范围内围绕能源、资源、环境、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也十分活跃;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欧洲、日本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对美国的传统优势地位提出了挑战,世界科技发展的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国内发展形势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主要依靠创新推动的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制约,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对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局部的突破和跃升实现国家目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作法。一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带动相关学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提升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十五”期间组织实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农产品深加工、奶业、食品安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等12个重大专项,成效显著,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积累了经验。《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涉及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是我国抢占战略制高点、实现重点跨越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的关键举措。今年必须尽快确定各专项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开好局,起好步,通过创新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企业、优势科技力量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实施重大专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个专项的顺利实施。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的广泛共识,是多年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与科技关系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飞跃。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它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有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能够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真正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抓住了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结合,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改善。但是,科技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深层次上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就无法形成对科技资源流动的正确导向,就无法形成对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因此,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根据《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的部署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结合科技工作的实际,2007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规划纲要》部署,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线,以落实“三大战略任务”为重点,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继续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科技经济政策协调、科技宏观管理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五个重要方面取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进展,为完成“十一五”任务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针对当前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严重制约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下决心,把解决科技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深化改革,争取多方支持,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有新突破。已出台的《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细则,三分之二是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制定的。当前关键是要着力抓好落实,要在改革体制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营造环境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围绕国家目标,以大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带动,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打造高水平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集成各种资源,加强企业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二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出台,为推进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落实好政策,关键是要加强对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宣传、培训,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目前,在一些具体政策协调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提高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程度,力争在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投资和消费等政策的协调上有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要有新突破。《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已经颁布,加强宏观统筹协调问题就更为突出。宏观统筹协调的问题不解决,力量集中不起来,资源重复分散的问题很难解决,规划纲要的重大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今年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有力的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协调制度,建立科技部门参与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机制等。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到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涉及到企业、科研机构,涉及到部门和地方,我们将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进行全面部署。
我们要在推进三大战略任务、实现体制机制三个突破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扎实推进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使五个重点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要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二要显著提升卫生健康和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三要显著提升能源、资源和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四要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五要显著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四、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全面推进2007年各项科技工作
2007年是“十一五”各项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科技发展与改革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狠抓落实,突出重点,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1.落实《规划纲要》重大专项方案论证工作,正式启动若干重大专项。
根据重大专项实施的要求和目前进展的实际情况,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在国务院领导下,落实好实施方案和组织论证工作,力争16个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年底前全部提交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审议,在年内正式启动实施若干重大专项。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着重研究重大专项工作整体推进的安排部署,加强组织协调,督促协助各重大专项抓紧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综合论证工作,研究制定论证工作规程,细化论证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建立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论证专家委员会,通过科学论证促进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不断完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年底前完成全部重大专项论证工作。此外,我们将建立重大专项的定期汇报和沟通制度,以利于把握全局,实行节点控制,确保各个重大专项工作进展顺利。
2.深入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和以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重点专项,解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问题。
“十五”科技工作的最大亮点之一,是我们成功组织实施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和12个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显著成就,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调动各方面资源,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重点专项。
在人才战略方面,制订重点领域专项科技人才规划,对《规划纲要》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跟踪调查,并进行改进、完善和必要的调整。在专利战略方面,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目标管理,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建立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创新型企业试点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评价标准和工作目标;依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库;支持高新区、行业协会和地方建设专业领域知识产权信息库。在标准战略方面,启动《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加快现代农业、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公共安全、资源节约、检测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创新成果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建立国家标准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标准文献服务系统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信息管理系统。
我想着重强调一下重点专项。《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主要面对解决当前国家重大战略性、标志性的科技问题。在贯彻《规划纲要》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除了16个重大专项外,还有涉及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安全的全局性、前瞻性问题需要解决。限于国力,只能有选择地突出重点,分步骤地逐个攻克。“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在确保国家重大专项实施的基础上,协调科技计划、部门和地方科技资源,组织实施若干重点专项。初步考虑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高效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重大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组织实施,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大突破。为了保障重点专项的实施,在“十一五”计划期间,科技部将集成科技计划经费50亿元,力争带动地方和部门经费50亿元;以重点专项为龙头,整合各科技计划相关内容,避免重复和分散;联合有优势、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3.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去年,我们在科技计划中调整了投入结构和比例,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性研究作为支持的重点。今年将在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进行重点部署,组织实施纳米、干细胞、蛋白质、生殖与发育等科学研究计划。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重点在海洋、航空、重大疾病、磁约束核聚变、洁净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交通、量子调控、蛋白质科学等领域筹建10个国家实验室。在若干重要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新建2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国家野外台站的支持力度;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同时,积极探索国家实验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973计划与863计划、支撑计划的衔接机制,在计划滚动调整中增加基础研究的比例。充分发挥“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投入渠道,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在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加强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交通、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开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信息化、新一代智能化控制等前沿技术探索,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
4.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2007年,要坚持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着眼农村科技工作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把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星火”计划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兴县(市)工作,引领乡村社区和城镇化发展。
一是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10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示范乡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突破粮食丰产技术、生物质技术开发与综合利用、重大动物疾病防治、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加强村镇优化布局、农村能源、小康住宅、饮用水安全等共性技术研究,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提供不同区域类型的示范样板,引领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对已建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评估、验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辐射为主的农业园区。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星火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农业科技基地,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
三是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活力和能力。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机制创新为抓手,引导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投入农村基层,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示范,制定和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积极推动和完善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5.强化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工作将面向社会发展领域及相关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开展相关工作。今年工作的重点:一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突出节能、降耗主题。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推进工业领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依靠科技促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工作;完成“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修订和发布,制定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技术政策。二是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示范区工作,加强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社区医疗、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工作,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三是继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四是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测等社会发展科技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6.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去年以来,我们在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采取了系列综合举措,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今年,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
在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要以创新型企业试点和促进产学研结合为重点。协调和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召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开展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机制和政策,在若干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区域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今年要组织科技改革专项调研,认真总结改革的基本经验,提出新形势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改革问题上,要统一认识,坚定改革的信心。继续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依托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改革验收评估工作,制定公益类院所创新绩效评价办法,开展首批院所评价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科研事业单位设置和调整的管理办法。会同农业部等部门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对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的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深化地方院所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在科技管理改革方面,今年要继续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类研究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要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调整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减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并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促进鼓励科学家潜心研究机制和对“非共识”项目进行资助的办法。完善科技计划专家库制度,扩大青年专家、海外专家的入选。
在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方面,今年要全面推行和规范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继续强化科技计划和专项项目经费预算的评审评估工作,建立预算评审复议制度。推进科技预算管理专家库和全国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建设。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的制度和机制,规范科技计划项目资金运行,制定和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暂行办法》。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开展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工作,跟踪计划项目资金运行情况。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56号文件的要求,推进科技经费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经费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在配套政策实施细则落实方面,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建立中央和地方联动机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组织开展政策实施细则的培训工作;开展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情况调研,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在学风建设方面,会同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协等单位,通过科研诚信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形成指导科研诚信建设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由科技、法律、公共政策、道德伦理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对影响重大的举报事件查处提供咨询意见;形成与部门、地方工作联动机制,共同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7.以重大项目、创新能力、环境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地方、行业科技工作。
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承载着重要使命。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加强地方科技工作。近年来科技部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有较大起色,但是从支持手段上看,一般性政策多、示范性项目多,国家重大项目由地方牵头组织的仍然偏少,国家计划与地方计划衔接、国家计划向地方延伸仍显不足。今后一个时期,支撑计划由地方牵头组织的项目经费比例要达到1/3;安排由地方组织牵头的项目资金不少于10亿元。一些体现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可交给基础较好的地方牵头组织实施。从今年起,科技部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充分考虑各省(市、区)党委政府确定的科技创新战略重点,在地方推荐的基础上,对每个省(市、区)择优支持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几个重大科技项目,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列为省部会商的重点,列入支撑计划和地方相关计划,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加强行业科技工作。能否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骨干工程做出贡献,是检验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将以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技术集成能力、工程配套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着眼点,通过计划这一载体,建立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重大专项和重点专项的实施中,要进一步密切科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联系,密切科技计划项目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联系。一些重大项目要依靠部门、行业牵头组织实施,由科技计划和承担单位共同投入。今年我们将建立完善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项目库,解决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问题,解决部门、行业间的项目重复问题。
把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产业化发展作为“火炬”工作的重点。一是实施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制定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型园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实施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转变增长方式,高效集约化地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型产业,促进和谐发展。二是联合有关部门修订并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管理办法,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备案制度,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系统,加强技术经纪人体系建设;建设创业投融资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推动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配合证监会,积极推进创业板。四是整合环境建设与产业化相关的各类科技计划资源,培育和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各类创新联盟组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8.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创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和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明确了未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思路。今年,要遵循这一基本思路,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以“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重点,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医药、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解决国内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提供支撑。二是结合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的开展,实施“优秀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凝聚和吸引世界顶尖科技人才,为我国在重点科研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服务。配合外交工作,实施“技术国际援助和科技企业走出去专项行动”。三是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促进我国优秀科研机构、大学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学的实质合作,在我国的战略重点领域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并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的重点。利用国家高新区、海外科技园,设立一批国际联合研发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基地。四是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国际科技合作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研究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需求和合作资源调查。
同志们,做好今年各项科技工作,既要有好的工作思路、好的政策措施,更要有好的政风和作风作保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讲话和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和政风建设贯穿于科技管理改革的全过程,增强科技管理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形成宏观管理与惩防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政务公开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结合本部门、本地实际情况,抓紧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的实施依据、公开形式、范围和时限,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社会监督权。要把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相结合,切实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总结过去,科技界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取得了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成就。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使命神圣,前景辉煌。科技发展的蓝图已经确定,新的战略部署已经形成,“十一五”科技工作的各项任务已经布局就位,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成就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跨越,在真抓实干上下工夫,协力攻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