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2013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发布时间:2012-03-29作者:中飞咨询来源:科技部点击: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需求牵引、核心突破、系统发展、军民结合”为原则,面向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先进遥感器、定量遥感分析、高精度多模导航定位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提高精准测量和应用服务能力为目标,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为做好2013年度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1. 先进遥感技术
1.1 基于碳卫星的遥感定量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将要发射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开展试验区载荷航空校飞综合实验、多源碳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以及碳核查技术研究,为全球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后尽快发挥效益奠定技术基础。下设3个研究方向。
1.1.1 试验区碳卫星载荷航空校飞综合试验。(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开展不少于2个试验区的碳卫星载荷航空校飞及其地基综合观测试验;实现高光谱航空校飞载荷的精确定标(误差3%)、开发二氧化碳算法,进行产品精度检验(4ppm),形成标准数据与产品库。
1.1.2 多源碳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利用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结合大气输送模式开展星-机-地二氧化碳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建立二氧化碳产品在线共享系统;待碳卫星发射后,利用碳卫星观测二氧化碳混合比数据形成全球二氧化碳源汇季节分布图和重点区域月分布图(空间分辨率3×3公里)。
1.1.3 碳核查遥感技术体系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开展区域碳排放评估和基于组织的碳核查等遥感技术体系研究,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1.2 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二期)
突破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定量遥感产品标准化生产、事件驱动与流程定制的运行服务体系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产品与技术服务平台,形成80种以上多尺度、多时期的全球定量遥感产品规模化与自动化快速生产能力,实现定量遥感产品及服务的商业化运行。下设5个研究方向。
1.2.1 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500万元)
集成和突破卫星数据库分布式组网技术、多尺度遥感数据同化与真实性检验技术、面向应用的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与生成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连接6个以上卫星数据中心数据库群,实现PB级卫星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产品生成与共享发布,形成40种以上时空无缝的定量遥感共性产品生产能力(全球公里级、区域百米级、典型地区十米级)。
1.2.2 典型应用领域全球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体系(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300万元)
基于定量遥感共性产品数据,研发面向全球林业、农业、矿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定量遥感专题产品生产系统,形成20种以上多尺度、多时期典型应用领域定量遥感专题产品生产能力,以及20种以上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与验证能力(全球1000米尺度,全球变化敏感区和全国30米尺度)。
1.2.3 综合定量遥感产品服务规范及运营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2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制定综合定量遥感产品按需定制服务流程,开展技术与服务规范研究,研建以企业为运行主体的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产品与运营系统,实现事件驱动的智能适配服务,具备TB级日处理、200个任务并行处理及在线服务能力。
1.3 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技术与网络示范体系研究
针对我国无人机应用快速发展面临的飞行作业安全管理迫切需求,在“十一五”无人机遥感验证场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无人机平台安全性能、通信与控制系统可靠性、飞行品质等外场在线检测和评估技术,建立国际先进水平、军民共用的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技术系统,开展无人机组网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构建社会化无人机遥感网络示范体系。下设5个研究方向。
1.3.1 无人机遥感平台安全检测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无人机飞行平台的结构安全、动力性能、导航定位精度、飞控性能、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全系统动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制无人机遥感平台飞行安全外场在线综合检测系统和设备。
1.3.2 无人机遥感系统测控可靠性评估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不同工况和环境下,无人机遥感系统测控和数传链路的安全可用性、抗电磁干扰性、控制有效性的动态综合检测技术,研制无人机遥感测控可靠性外场动态检测系统和相关设备。
1.3.3 遥感载荷性能与数据质量检测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重点开展不同飞行平台和测控方式下的遥感作业载荷适用性分析、高精度装配与激光测量、高精度稳定平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研制。基于本领域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研制、集成星机地一体化遥感载荷性能与数据质量检测系统。
1.3.4 无人机遥感系统安全检测标准与业务运行体系。(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深入分析国际航空器飞行安全标准和我国空域管理法规,研究适用于无人机遥感飞行的安全检测程序与规范,符合军民共用要求的飞行安全技术标准和飞行应急处置规范;研究无人机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运行机制,集成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无人机遥感系统安全检测业务运行体系,形成无人机全系统和全链路检测的能力。
1.3.5 无人机遥感网络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机动的应用能力,面向构建全国无人机遥感网络的目标,开展无人机资源规划、运行管理机制、组网技术等研究,构建具备无人机网络资源快速配置、指挥调度和管理功能的空间信息综合管理和展示平台,初步构建不少于5个节点的社会化无人机遥感网络示范体系。
1.4 先进微波成像技术
1.4.1 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体制的先进微波成像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AR)体制带来的模式单一、核心指标已接近极限等瓶颈问题,研发具有同时多模式工作能力与宽测绘带的新体制MIMO-SAR系统技术,解决MIMO多维信号波形设计与产生、MIMO天线一体化快速波控、MIMO-SAR多通道重建成像等关键技术,完成原理验证系统研制与飞行验证。
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1 全球空间信息关联更新与主动服务系统(二期)
针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全球空间信息及其产品的巨大需求,着力突破全球空间信息产品快速生成及其主动服务的系列核心技术,以自主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为支撑,集成“十二五”已立项支持的“全球空间信息关联更新与主动服务系统”项目(一期)成果,构建全球统一时空框架下的空间信息与知识公众服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形成拥有千万级用户群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具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服务的能力。下设3个研究方向。
2.1.1 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成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我国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缺乏的实际问题,突破多尺度、多主题、时空动态的全球空间信息集成、融合与标准化生成等核心技术,建立我国自主的全球空间信息产品快速生成工厂,建成全球统一时空框架、影像分辨率达到5米的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系统,并开展业务化运行服务。
2.1.2 全球动态异构空间信息协同标绘与空间知识服务。(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海量动态空间信息集成分析与知识服务的需求,研究海量空间信息动态接入与全球协同标绘、多尺度空间数据内容整合与实时制图、面向主题和区域的空间数据挖掘与热点图文生成等技术方法,构建空间分析云计算模型,研发空间信息分析服务中间件。
2.1.3 全球空间信息公众服务规范及商业化运营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具备大型互联网运营和大众运行服务能力的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海量、多类型、多尺度的全球空间信息业务化服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突破巨量用户并发访问、基于内容的空间信息服务等核心技术,开展服务规范和运营模式研究,研发全球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在互联网上建成自主体系的全球空间信息知识化公众服务业务系统,实现千万级用户的业务化运行服务,具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服务的能力。
2.2 城市运行的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系统
针对城市空间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互用、无法实现综合运行管理等限制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城市地理空间特征与语义统一表达、多源异构信息的实时接入与动态加载等核心技术,研发国际领先的城市时空动态信息管理与分析综合技术平台,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下设2个研究方向。
2.2.1 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多源信息实时接入与异构信息自主加载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和制定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城市多种类型空间信息接入与加载的规范标准,突破多传感器信息的实时接入与空间关联、多源异构信息的自主加载与内容融合、时空信息管理与更新等核心技术,研发支撑城市综合管理的时空信息实时接入、动态加载与综合集成技术平台。
2.2.2 城市复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空间决策模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面向城市应急响应、市政管理等实际应用需求,突破城市异构时空数据的空间整合与智能分析、面向多层次与多主题的空间决策分析等核心技术,研发自主的智慧城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决策模拟技术平台,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
3.导航定位技术
3.1 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二期)
面向北斗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突破城区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导航电文技术、互联网位置信息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全息位置地图制图体系,构建特大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和B2B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并开展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与主动交通安全应用示范。下设6个研究方向。
3.1.1 特大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系统构建。(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900万元)
研究基于北斗、WiFi等室内外定位技术,研制城市区域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导航电文协议,研发城市室内定位数据解算系统,构建特大城市室内外定位系统(室内定位覆盖中心城区面积大于1000km2,定位精度优于5m,无缝定位系统延迟优于100ms)。
3.1.2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研究位置信息的时空粒度、表达尺度及其变化的转换模型,制定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形成标准规范;研究全息位置地图数据获取方式、流程,研发异构数据和深度内容信息的统一建模工具,研制全息地图的快速制图系统(全息位置地图动态生成效率达到秒级)。
3.1.3 基于互联网迭加协议的全息位置地图汇集融合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基于互联网迭加协议的各类位置地图数据汇集与融合、网络环境下位置地图要素变化发现与差分式快速更新、室内数据采集等技术;研究大规模全息位置地图数据仓库管理技术,构建数据仓库;建立室内外城市全息位置地图示范(具备千万量级兴趣数据规模,支持不少于5种语义类型位置信息的迭加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入),提供互联网服务。
3.1.4 特大城市云架构智能位置服务平台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9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依托城市室内定位数据解算中心,研究持续高并发的终端定位管理技术,终端定位信息与服务开发商准实时匹配技术,构建终端-中心-服务开发商的电信级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吞吐率每秒600000次以上,基于平台的服务开发商数量不少于100个),实现面向特大城市的B2B商业化服务。
3.1.5 基于位置标识的社会网络(LBSN)构建与在线信息服务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公众对于位置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突破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聚合、位置感知、智能推送等关键技术,建立功能多样、服务智能的位置服务社会网络系统,实现基于位置标识的社会网络用户数不少于600万,位置服务业务产品不少于30项。
3.1.6 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集成城市车辆主动交通安全模型和综合状态信息,研究面向交通安全的一体化实时时空数据处理技术,研制城市环境下的车辆无缝在线服务终端和系统,开展车辆在线位置服务示范,用户数不少于20万辆。
3.2北斗服务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试验验证
为提升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竞争能力,开展北斗服务性能提升体系、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地基导航信号网络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建立试验验证系统,在面积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典型试验区开展试验验证应用,实现北斗服务性能的提升和北斗地基导航网络验证与示范应用,显著提高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的服务性能,促进我国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发展。下设3个研究方向。
3.2.1 北斗服务性能提升体系研究与集成验证。(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国家PNT体系和北斗服务性能提升技术与总体方案,开展系统集成与试验验证,并在的信号遮挡严重区域构建增强试验网(不小于1×10平方公里),开展相关技术的集成与验证。
3.2.2 北斗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开展导航电文优化、定轨和时间同步性能优化、电离层改正精度提升、终端抗多径性能提升、完好性监测与应对、GNSS反射信号等技术研究,研制系统性能提升软件系统和试验设备,实现北斗空间信号精度的显著改善(UERE达到1米,UDRE达到0.5米)。
3.2.3 北斗地基导航信号网络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600万元)
研制北斗伪卫星导航信号协议,研究地基网络与北斗系统的精密时间同步、信号兼容与互操作关键技术,开发北斗地基导航网络设备及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网络运管系统。
3.3 全球大地测量基准动态修正与服务
整合多种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动态厘米级地心坐标框架和高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其动态修正技术,初步形成我国大地测量观测系统实时应用服务平台,提供综合、高精度服务。下设2个研究方向。
3.3.1 全球动态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维持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全球动态地心坐标框架的维持与精化方法和确定动态地球参考系统参数的关键技术,形成我国自主的厘米级地心坐标参考框架与坐标修正技术体系。要求全球坐标框架观测历元的精度优于5mm,坐标框架维持精度优于3cm,点位速率优于3mm/年。
3.3.2 高程基准现代化实现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研究综合利用重力卫星数据、地面重力数据、海洋重力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理论与算法;研究(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化技术;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全球高程基准统一方法;建立我国超高阶全球重力场模型(2160阶,10′x10′格网重力异常精度达到±10mGal)、陆海统一的新一代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分辨率2′×2′,精度优于±4cm)。
4.空间探测技术
4.1 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
针对高分辨率空间探测的需求,实现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效光学口径5米,研制微小卫星原理实验系统和小孔径光学成像载荷原理样机,在地面进行系统集成测试,为在轨实现奠定基础。下设3个研究方向。
4.1.1 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总体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多颗微小卫星组网构成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进行技术分解和方案论证;研制微小卫星原理演示样机(微小卫星平台:重量≤50kg(不含载荷),支持载荷重量50kg、功耗<50W);集成其它研究方向成果,完成地面演示验证试验。
4.1.2 编队卫星系统高精度实时测量和控制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300万元)
开展卫星系统编队飞行方案设计与仿真;研究星间高精度实时绝对和相对测量技术(测量精度μm级)、星间高精度实时绝对和相对控制技术(时统精度ns级)、高精度卫星系统时间同步和处理技术,形成卫星编队测量与控制软件系统。
4.1.3 光学稀疏综合成像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开展小孔径光学载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光学综合孔径相位同步技术、系统干涉成像与综合数据处理方法;研制综合小孔径光学载荷系统原理样机(单个孔径不大于0.5m,重量小于20kg,功耗优于30W);形成综合成像系统,并进行测试和实验验证。
二、指南申报要求
(一)实施年限
前沿技术研究类实施年限原则上为3年。
(二)经费额度
国拨经费申报额度参见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
(三)申报说明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1.1)的研究方向进行项目申报。
(四)申报咨询
联系人:张景、税敏、张松梅、赵静
电 话:010-68539093、68529228、68529094、68531761
传 真:010-68574482、68529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