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593号建议答复摘要
发布时间:2015-10-09作者:中飞咨询来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点击: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部自2006年以来,不断加大标准实施示范力度,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687个,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场(“三园两场”)12548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集约化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得到稳步发展,目前已登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3万多个,绿色食品2.2万多个,有机农产品3千多个,地理标志产品1733个,“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万多个。制定3650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548项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基本覆盖了我国常用农药兽药品种和主要食品农产品种类。与此同时,制定种植、畜牧、渔业、农机、农产品加工、产地环境、资源利用、生态能源等各类农业行业标准5121项,为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下一步,我部将加快推进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向现代农业种植方式转变,以发展“三品一标”和“三园两场”标准化创建为抓手,促进农业种植方式向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分散、碎片化的经营模式,从而破除分散经营对标准化实施的制约。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标准化的扶持力度,扩大“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率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落实标准化生产记录制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以上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二是加快标准集成转化。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国家层面主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大宗农产品良好操作规范等标准。各地需要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健全、完善当地农业产业全链条的标准及技术规程体系。省级农业部门要跟进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地县两级农业部门要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按照全程有标准、可操作的要求,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和明白纸。鼓励支持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制定内部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要求。
三是积极争取建立标准化补贴制度。要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对“三品一标”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建立标准化补贴专项。以认证登记后补助的方式,对其标准化生产措施予以补助,主要用于标准转化及生产技术学习培训、使用高效低毒农兽药、完善绿色防控设施、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开展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认证、使用质量标识等重点环节。通过对标准化生产成本进行补贴的方式,充分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标准化覆盖面和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完善标准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农业标准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积极推进农业标准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农业标准网上免费查询和下载。鼓励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等方式,引导专业协会、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等开展标准培训、技术指导、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创新标准社会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培养多元化服务主体,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定制标准服务。
五是加大宣传培训。继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中,专门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课程,讲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生产技术、质量认证等方面知识,强化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推广科学种植、合理用药、生态环保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种养殖水平。
农业部
201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