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开展秋粮生产科技抗灾指导服务活动的紧急通知
发布时间:2010-08-02作者:中飞咨询来源:点击:
农技办〔2010〕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技、种子、植保(植检)、土肥、经作(园艺、果茶)站(总站、中心、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技、种子、植保、土肥总站(站):
去冬今春,全国农技推广系统积极投身到战低温、抗大旱、促春管、保春耕的攻坚战中,紧急行动,深入一线,靠前服务,科技抗灾,为夏粮获得好收成、小麦连续7年增产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目前,全国灾害多发、重发、叠发,对秋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江南、华南、西南、江淮和东北等地区先后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旱情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生物灾害呈重发态势,秋粮作物因生育期普遍推迟可能遭受早霜和寒露风危害。灾情就是命令。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进一步发扬成绩,充分发挥体系、技术和人才优势,全面开展以战洪涝、抗干旱、控病虫、防早霜和寒露风为核心的科技抗灾指导服务活动,努力做到灾情一天不解除、服务一天不停止,为实现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目标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秋粮生产科技抗灾夺丰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入夏以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发生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损失重,对秋粮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江南、华南、长江流域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3-5成,东北部分地区出现多次大范围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遭受严重洪涝和渍害。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仍在持续,且大涝之后有大旱,部分地区秋粮生产面临的伏旱、秋旱不容忽视。受气温偏高、台风登陆、持续降雨的影响,部分地区病虫害重发爆发,水稻“两迁”害虫大量北迁,发生程度显著重于上年同期,“虫口夺粮”任务十分艰巨。受前期低温寡照等不利天气影响,秋粮作物生育期普遍延迟7-10天,后期北方地区受早霜、南方地区受寒露风威胁的风险不断加大。
夏粮打基础,秋粮是关键。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0%以上,地位重要,不容有失。同时,秋粮生长时间短,经历灾害多,回旋余地小,管理任务重,一旦贻误时机,损失无法弥补。当前,抗灾救灾和田间管理“双碰头”。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深刻认识灾情的复杂性、严重性和抓好秋粮生产的重要性、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全力投身战洪涝、抗干旱、控病虫、防早霜和寒露风指导服务活动中,将各项技术措施送进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
二、分类指导,着力突出科技抗灾指导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实抓好战洪涝、抗干旱、控病虫、防早霜和寒露风工作,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要因天、因地、因苗、因灾抓好秋粮作物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搭好丰收架子。
(一)战洪涝。努力抓好灾后恢复生产,大力促进受涝作物早发。一是疏通沟渠,抢排积水。坚持“高温烈日慢排水、阴雨天气排干水”的原则,雨后及时疏通围沟、腰沟和厢沟,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土壤湿度。二是洗苗扶苗,恢复生长。要做到边排水、边洗苗,早扶苗、早恢复;结合排水或泼水洗苗,清除烂叶、黄叶,并在退水后及时扶正植株。三是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受灾水田要加强肥水管理,追肥要快,养分要全,数量要足,起到养根护叶的作用;受灾旱地要及时中耕、培土,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护根系,兼顾除草。四是补种改种,弥补损失。部分受灾水稻田可通过蓄留早季再生稻进行补救;绝收水田要抓紧做好早稻翻秋工作,尽量扩种晚稻,扩大水稻生产;绝收旱地可改种绿豆、青贮玉米、速生蔬菜等短生育期作物。
(二)抗干旱。夏秋两季是秋粮需水高峰期,也是伏旱、秋旱等“卡脖子旱”多发期,对秋粮生产影响较大,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早做好抗旱准备。一是足蓄水。要坚持抗洪和抗旱、排水和蓄水相结合,一手抓排水降渍,一手抓窖池、水塘蓄水,确保旱时有水用。二是巧用水。切实加强抗旱水源管理,精心组织,科学调度,统筹安排抗旱用水;掌握秋粮需水临界期,根据土壤墒情,科学安排浇水时机。三是多节水。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努力增加节水灌溉面积;大力推广应用抗旱剂、保水剂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四是勤管理。加强秋粮田间管理,及时通过划锄中耕、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提高保墒效果。
(三)控病虫。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统防统治,压前控后,降低基数,努力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重大病虫不暴发流行”的控害目标。一是南方稻区防治“三虫三病”。重点做好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以及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力争关口前移,做到及时防治。二是东北华北防治“两虫一病”。东北等地区要重点抓好玉米螟防控,确保不发生大的危害,同时要密切关注稻瘟病发生情况,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北方农牧区要重点加强土蝗防控,加大蝗虫迁移隔离带和保护带的处置力度。三是西北西南防治“三虫一病”。切实加大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等重大植物疫情,以及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力度,大力实施阻截防控和联防联控。
(四)防早霜和寒露风。秋粮生长延迟、生产季节紧张、易受冻害、冷害影响的地区,要提早做好防早霜和寒露风的准备。一是促早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等,迅速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寒性;玉米可适时站秆扒皮晾晒,加速孕穗和籽粒脱水,降低含水量,促早熟。二是常灌水。迟熟水稻可灌水防霜冻,晚间灌,白天排,保持田间湿润。三是放烟熏。在早霜和寒露风来临前,低洼地块可在上风口位置,放置秸秆点燃,改变局部环境温度,人工熏烟防霜冻。四是延后收。一旦发生早霜,提倡适时晚收,不要急于收脱,适当延长后熟生长时间,充分发挥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传送的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三、狠抓落实,切实提高科技抗灾技术措施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把秋粮生产科技抗灾指导服务活动作为“创优争先”活动的主要内容,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深入生产一线,发挥技术优势,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成立领导小组,狠抓督促检查。要联合各级粮食作物专家指导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成立科技服务团、技术小分队,组织开展技术进村入户活动。要强化栽培、种子、植保、土肥水等专业力量的整合,分工负责,及时会商情况,提出技术对策。
(二)突出抓好农情监测。要坚持定点监测和流动监测、阶段监测和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切实抓好苗情、墒情、病情、虫情、灾情监测。要加强农情信息调度,重灾区要启动灾情日报制度,轻灾区要推行灾情周报制度,无灾区要实行信息旬报制度,确保信息反馈及时、准确、通畅,为领导决策、农民田管提供科学依据。
(三)科学制定抗灾方案。要突出科技抗灾、技术减灾,分地区、分作物、分灾情、分苗情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路线,及早制定科技抗灾技术方案,尽快出台后期灾害应对预案,进一步细化、实化技术措施。要及时编印技术手册、明白纸、挂图等资料,并及早下发,指导各地做好秋粮生产科技抗灾工作。
(四)广泛开展技术服务。要充分利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样板,并建立相关技术示范样板,深入实地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以最有效的方式开展技术服务,促进科技进村入户。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通过播放专题片、发送手机短信、播放公益广告、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及时发布技术、病虫、苗情等信息,进一步提高指导服务效率。
(五)着力抓好宣传引导。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战洪涝、抗干旱、控病虫、防早霜和寒露风技术信息和工作进展。要突出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努力营造“秋粮生产科技抗灾指导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