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朝安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发展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12-07作者:中飞咨询来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点击:
(2011年8月29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以“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为主题,总结交流“十一五”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研究部署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计划工作。
一、总结经验,把握方向,切实增强农业发展计划工作“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是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计划工作不断实现突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本经验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计划部门始终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准确认识和把握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紧抓发展不放松,面对重任不推诿,应对危机不慌乱,化解矛盾不退缩,不断加大谋划发展和建设的力度,不断突破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个制约,不断迈上一个个发展的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我们紧紧围绕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开展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谋划并启动了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和种子工程项目,推进实施了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为我国粮食产量先后登上9000亿斤和1万亿斤台阶,实现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撑。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适应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要求,我们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研究和应对“入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组织编制并发布了首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集中力量精心打造11种优势农产品35个产业带,得到国务院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普遍认同,有效引导了各方要素向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带集聚,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竞争力奠定了重要基础。2004年以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改善民生等重大战略部署,先后组织编制了一系列重大规划,谋划并启动了优质粮食产业、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村沼气等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及时研究提出了农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参与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灾后重建工作,努力发挥支撑保障作用,为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七连快”、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农业发展计划工作只有顺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和要求,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落实工作措施,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效支撑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确保农业发展计划工作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基本经验。
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是新时期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有效推进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做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建设既面临着政策推动、需求拉动、要素驱动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等多重影响,迫切要求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继续巩固和发挥职能优势,在引导、指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的贡献。一是在谋划发展上,需要我们结合世情、国情、农情的变化,紧紧围绕“三化同步”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着重破解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难题。道路探索要科学设定发展目标、选择好实现路径,明确支撑保障条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难题破解要放眼“三化同步”的实践过程,找准制约和影响当地发展的突出瓶颈,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宏观决策服务职能,充分展现智慧,既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政策上完善措施,在规划上科学安排,在建设上创新思路,又要在落实上找到抓手。二是在推进建设上,需要我们认真梳理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拓展工作领域,着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大资源理念,从资源约束趋紧的现实出发,既要注重改善农田和养殖业生产条件,也要强化对草原和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支持。要坚持大产业方向,围绕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现代物流体系等领域的建设。要坚持大投入视野,既要用好管好现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又要放宽眼界和胸怀,营造良好的投入环境,调动和吸引各部门、各类主体投入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既要注重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又要注重支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三是在创新模式上,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树立典型,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任何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目前,很多地方、相关部门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农业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园区等等,虽然发挥了一定的典型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非粮离农的倾向,有些还存在违反农民意愿甚至侵犯农民利益的问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粮食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在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上,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到传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建设上,更多地放在提高粮棉油、畜禽、水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上,这是根本方向,必须坚持。四是在加强调控上,需要我们强化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形势分析,适时提出调控建议,着力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关联度不断提高,传导联动和相关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农业宏观调控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跟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势,准确研判发展变化形势,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和工具,既要充分考虑发挥规划、计划、投资等传统手段的作用,又要学会综合运用临时收储、价格、补贴、税收等工具,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积极推动转化为具体调控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发展计划部门才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局中有新作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做出新贡献。
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从目前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的工作来看,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作视野仍然局限在“钱”和项目上,对重大问题研究和形势分析下功夫不够,难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重大政策建议,计划部门的参谋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工作方法习惯于运用“老皇历”解决新问题,横向上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不够,长期固守着“把钱给我、由我来管”的思想,对如何营造发展合力考虑不足;纵向上更多的是项目联系,在战略研究、产业分析、规划编制等方面缺少协作、衔接和沟通,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工作落实上习惯于分项目、分投资,习惯于自己管理的一两类项目的单打独斗,不注重项目建设与其他强农惠农政策以及调控手段有机衔接,综合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此下去,工作势必越做越窄、越做越被动。解决农业发展计划部门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需我们进一步增强“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转变作为引领,把创新作为途径,把落实作为目的,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开拓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全力开创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的崭新局面。
二、进一步理清农业发展计划工作思路,突出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计划工作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战略研究、运行分析、规划计划、投资建设、项目监管、区域发展与典型示范为工作重点,在转变中谋划新思路、在创新中实施新举措、在落实中促进新发展,充分发挥各项职能作用,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顺利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要在七个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抓好落实。
(一)关于战略研究
战略研究是谋事之源、成事之基。“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充分发挥传统和职能优势,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部里先后就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十二五”规划编制等主题,组织开展了《农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研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建议》、《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研究》等百余项重大课题研究,一些成果为我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一些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有些建议已经转化为政策措施。各省农业计划部门也积极组织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广东省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研究报告,得到了汪洋书记的批示肯定;陕西省提出的“具有西部地域特点的优势特色农业省份”的发展定位和相关政策建议,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些研究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发挥了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尽管战略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形势发展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比依然偏弱,“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较为明显。一些地方尚未把战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任务有效开展起来;一些地方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流于形式,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突出;一些地方缺少研究型人才、缺少有效积累和必要跟踪,难以形成有份量、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产生这些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发展计划部门工作涉及面广、头绪较多、协调任务量大,开展战略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如研究工作费力费神,见效慢,没有像抓项目那样实在和立竿见影,且研究多少往往没有硬性指标,研究质量高低没有严格的衡量标准,导致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下功夫,研究失之于浅、失之于片面。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对战略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把战略研究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举措,作为拓展思想来源、增强工作预见性的重要途径,作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重要平台,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一要明确研究定位。要从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出发,围绕全局性、宏观性、方向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二要突出研究重点。在农业发展阶段性判断、区域农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投入与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预见性的重大成果,为宏观决策服务。三要健全研究机制。横向上着力构建科研院所、大学的外部合作机制,聚集一批专家、学者参与农业战略研究工作;纵向上完善计划系统的研究体系,部省之间、省与省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攻关,要注重发挥农业资源区划队伍的作用,努力形成上下贯通、信息共享、互为支撑的合作研究新格局。四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每个省的计划部门都要明确一名处级干部负责战略研究工作,设立专门研究岗位,强化物质保障,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二)关于产业运行综合分析
产业运行综合分析是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的一项新职能、新任务。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起草工作由部发展计划司牵头负责,部内已初步构建了行业司局联席会商制度,向国务院等有关方面报送了一系列分析报告,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每个阶段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势。一些省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也开始承担本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山东省农业计划部门在每个季度末和年中等关键时期,都召开专门会议全面分析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甘肃省农业计划部门建立了部门之间、厅内处室之间两个层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对全省农业经济运行分季度、半年及全年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所形成的分析成果成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方面重要决策参考。可以说,“十一五”期间产业运行综合分析工作起步良好。
但是,这项工作总体还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缺乏”:一是缺乏支撑手段,基本上没有自成体系的形势跟踪监测平台,信息的采集、筛选、反馈网络体系不健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不够;二是缺乏实证调研,目前主要停留于材料汇总和案头分析,缺少对基层实际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直接了解;三是缺乏完善的分析机制,虽然初步构建了农业各行业横向配合的工作机制,但农业发展计划系统纵向协作的分析格局尚未形成。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宏观调控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综合分析将日益成为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要加强研究积累,强化分析预判。注重长期的资料积累和对比分析,特别是要把握重要农产品周期性变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苗头,科学预判,及时反馈,提出建议,为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奠定基础。要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分析方法。加强关键农时、敏感品种、典型地区的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素材;综合运用抽样调查、全面统计、定点监测和遥感等各种手段,努力做到既能够全程全面掌控产业发展总体走势,又能够就个别重大热点问题做出透彻分析判断。要完善分析体系,加强信息沟通。着力构建横向协作、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形成完善的分析机制、稳定的分析平台。
(三)关于规划编制与实施
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调整为五年规划,开启了规划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五年来,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会同各行业部门组织编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和建设规划,农业部先后组织编制实施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各省也制定出台了很多规划,如吉林、黑龙江、河南相继提出了粮食增产规划,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通过国务院审批,有力推动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出台。这些规划凝聚了共识、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为推动粮食连年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同时,面向“十二五”积极组织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如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四川省组织编制了《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等,可以预见,这些规划也将在“十二五”不断彰显引领发展和推进建设的作用。
规划工作始终是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备受重视。然而,也应看到,虽然规划编制数量不少,但进入政府审批程序的不多,正式发布实施的更少,“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现象依然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规划编制定位不准确,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表现在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况不明、交叉重复,实施难度大,不能为相关部门所认同。二是规划实施缺乏跟踪评估,“重编制、轻实施”、“重要钱、轻评价”等问题长期存在,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说不清、说不透,继续实施的依据不充分,难以赢得相关部门继续支持。三是国家规划和省级规划衔接不够,有的地方出台的规划与国家规划存在“两张皮”现象,个别规划只盯着国家投资,不注重争取本省相关部门支持。
“十二五”时期,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任务将异常繁重,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在规划方向上,要不断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实现规划立项由求“多”向求“精”转变。当前,全国和各省的“十二五”规划已相继发布,规划编制工作重点要及时转到建设规划上来,进一步做好政策谋划和资金争取工作。二是在规划方法上,要把战略研究作为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来抓,及时把成果转化为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措施,促进规划编制和战略研究相结合;要加强规划上下衔接,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编制方法,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努力形成共识,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规划实施上,要强化任务分解,注重措施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要发挥规划对工程建设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确保各项工程建设围绕规划目标来展开。要强化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适时跟踪分析,及时提出规划修订建议和加强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要注重规划实施后的全面评估,为后续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实施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国种业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等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四)关于争取投资与加强协作管理
“十一五”是农业建设投资增长速度最快时期。在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共落实中央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68.1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9倍。其中,2010年年度投资达到260.84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创历史新高,各省农业建设投资也有明显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民生等重点领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建设投资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农业投资总量依然不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中央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比重长期偏低,特别是一些重点项目投资缺口大,影响了建设进程和实施效果。二是农业建设投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投入,还缺乏吸引和鼓励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三是对新变化的投资管理方式还不适应,在联合管理已呈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少数农业计划部门对此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要把用好、管好农业建设投资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按照“大资源、大产业、大投入”的思路,争取在拓展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投资领域要摒弃部分行业“投资基数”的概念和“撒胡椒面”的做法,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要求整合资源,切实改变农业建设项目小、散、杂的局面。围绕《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有关规划确定的建设重点和区域布局,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公共服务、资源生态等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重点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二是计划管理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由“投资等项目”转为“项目争投资”,努力推进项目储备常态化、项目审批日常化、投资计划编制精确化。三是项目谋划和投资争取要切实把前期工作做细做实,不能简单地提一些方向性、目标性需求,要做到依据充分、理由过硬、底数清楚、内容翔实、测算准确、效益明晰、操作易行,为投资争取和项目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投资安排和项目建设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构建联合管理新机制,创建“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只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的事、对广大农民有利的事,谁来干都欢迎,谁的资金都争取,功劳记在谁头上都可以。要拓宽视野,加强多部门、多渠道的投资项目合作,特别是一些与其他部门联合管理的项目,我们应主动沟通,争取将更多的农业方面建设内容纳入其中,努力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投入环境。
(五)关于推进项目建设与监管
“十一五”期间,我部着力从制度、教育、检查、监督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项目监管工作。在出台“一个办法、四个规定”的基础上,又陆续制定了《农业建设项目招标检查工作规定》等7个配套管理规定,发布了18项农业建设标准,初步构建起覆盖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农业项目管理制度体系。举办了多期部属单位和省级项目管理培训班,组织开展了项目管理专项检查和案例剖析活动,开辟电话、网络项目举报受理平台,对违规问题作出了严肃查处,有效保障了投资效益和项目功能发挥。
需要看到的是,项目监管仍然存在着重视不够、力量薄弱,建设进度慢、积压资金多,程序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包括财政部在内的相关投资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检查办法》等一批新的规范性文件,项目监管的任务不断加重,责任不断增大,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提升项目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要牢固树立“抓项目监管就是抓建设质量、抓项目监管就是抓投资效益、抓项目监管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念,继续狠抓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有效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体系。要加强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强化项目监管和投资安排联动机制,对项目监管不力、出现重大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要减少乃至停止安排投资,切实改变“项目管好管坏投资安排一个样”的被动局面。要积极探索建立项目建设效果评价机制,开展项目建设后评价试点,把项目后评价作为农业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监控机制,充分利用农业建设信息网和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适时管理好项目申报、实施、竣工验收以及监督检查等各环节,提升项目监管信息化水平。要充实项目监管力量,打造一支工作稳定、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农业项目监管队伍,保障农业投资安全和效益发挥。
(六)关于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立足工作职能和各地实际,围绕推动区域农业实现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认真开展全国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将“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写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二是配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重大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区域农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动国家相关区域规划和政策的落实。三是成功召开了全国农业援藏、援疆工作座谈会,并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对新疆、西藏、定点扶贫地区和其他老少边穷等特殊区域给予大力扶持,初步构建了经济援助、干部援助、人才援助和科技援助相结合的全方位工作格局。四是积极开展省部共建,先后与重庆、辽宁等15个省市签署了共建协议,形成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前,我国区域之间、省域之间、省内各市县之间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国家支持重点区域和特殊区域发展的差别化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进一步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系统一盘棋、区域一盘棋的思想,整合内部职能,把推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做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区域性规划与指导意见中有关农业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涉农政策,重点在加强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和生态功能区草原保护与建设上下功夫。要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实际,谋划差别化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特别是要加大援疆、援藏、援青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七)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举措,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新实践,也是搭建各部门协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去年以来,我部认定的52个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在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示范区建设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示范区如何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尚未破题。有些地方简单地把示范区等同于工程项目、招商引资平台、一般规模的园区,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发挥不足。二是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引导尚不到位。对示范区的考核评价还没有统一标准,对如何构建有效的政策体系,引导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示范区集聚研究得还不透。三是示范区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各级财政投入缺乏硬约束,企业投资、银行融资和农民自筹等方面的资金比例还有待提高。四是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尚未充分显现。“重命名、轻建设”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在模式探索上缺乏创新性举措。
上个月,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明确要求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整合资源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评价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二五”期间,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力争实现基本现代化、在某一方面全国一流的目标,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上走在前列。一要在严格准入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认定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准入门槛上严格把关,宁缺勿滥。二要在提高建设质量上下工夫。既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基本建设项目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也要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支持示范区建设操作模式,调动各方力量,确保建设质量。三要在评价考核上下工夫。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建立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切实落实“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管理机制。四要在加强工作指导上下功夫。紧密跟踪研究各地示范区建设情况,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好经验,推广好做法,宣传好模式,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部里专门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各地也要及时跟进,把示范区建设工作抓好、抓实。近期,我部将组织认定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对此各地积极性很高,纷纷要求增加认定名额,这是好事,但也要坚持优中择优、强中选强,确保申报质量,为发挥示范作用奠定基础。
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计划部门工作的主体。农业发展计划系统要紧紧围绕这七方面的重点工作,坚持务实与务虚相结合,投资争取与建设评价相结合,自主建设与协力共建相结合,全面推动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切实转变思路、创新方法,统筹兼顾抓重点,坚持不懈抓落实,促进农业发展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计划工作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的任务极为繁重。我们要紧紧围绕“促转变、求创新、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四大建设”,树立“四个形象”,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一)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树立真抓实干的良好形象
农业发展计划部门是农业系统的综合协调部门,位置重要、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坚持深入实际、贴近农民群众。今年初,部系统派出113名干部到26个省(区、市)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近期,部里又派出50名青年干部深入农村开展“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也要积极开展类似的基层调研活动,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研究普遍性现象,使编制的规划更贴近实际,使谋划的项目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使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结合创先争优和绩效考核,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真心实意为基层和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二)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树立勤学善用的良好形象
学习是干部成才的必由之路,是有效履行职能的基本前提和要求。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环节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农业各产业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农业的传导影响不断加深,使形势分析、规划编制、政策谋划等工作更趋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农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加强自身学习,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成为综合分析、科学判断和有效运用各项调控手段的行家里手。要通过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勤学善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变化中洞悉问题、把握规律,善于从基层的鲜活经验中总结提炼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不断提高发展计划工作的质量、水平和效率。
(三)切实加强机制建设,树立协作创新的良好形象
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环节多、范围广,离不开部门支持、系统协作和专家支撑。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要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善于求同存异,多方谋求共识,广泛争取支持,凝聚更大合力,使我们能够更加出色地履行好工作职责。要完善横向衔接与协调机制,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努力争取理解和支持。要强化纵向联动与协作机制,进一步树立全系统“一盘棋”思想,联合开展调研,协作开展研究,加强沟通交流,合力推进共建,发挥整体合力。要构建专家支撑体系,通过课题研究、咨询论证、合作调研、定期交流等形式,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专家队伍,建立分工协作、长期追踪、信息共享的工作格局,为农业发展计划工作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智力支撑。
(四)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清廉为民的良好形象
农业发展计划部门具有一定的资源分配和调控权,是农业系统内备受社会关注和廉政风险控制的关键部门之一。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落实各项廉政制度,结合农业发展计划工作实际,找准廉政风险控制点,配套建立内控机制,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要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和严格执行有关议事程序和规则,建立健全专家评审、行业推荐、集体决策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公示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计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强化廉政教育,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警自律,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计划系统广大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同志们,“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发展计划部门的广大干部职工坚决履行职责,勤奋敬业,锐意进取,恪尽职守,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支撑和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向全国农业发展计划系统的同志们表示诚挚敬意!向关心、支持农业发展计划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农业发展计划部门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