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副部长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1-24作者:中飞咨询来源: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点击: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3年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突出,来之不易
2012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恪尽职守,攻坚克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难得的好成绩。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99.7%和96.9%,同比分别提高0.5、0.1和0.1个百分点;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快速提升。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深化突出问题的治理。按照国务院部署,在全国范围继续开展6个专项治理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32万余人次,检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317万家,查处问题5.1万起。强化投入品源头监管,启动实施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及兽药经营清理规范行动,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饲料条例,严格投入品审批、生产、流通和使用各环节的管理,严厉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添加禁用物质行为。强化关键环节管理,“瘦肉精”整治突出抓好生猪出栏和屠宰这两个重点环节的监管;奶站整治突出抓好两个“全覆盖”,生鲜乳抽检覆盖全国所有奶站,检测指标覆盖三聚氰胺、β-内酰胺酶等5种违禁添加物;水产品整治突出养殖环节执法交叉督查,对大菱鲆等重点品种的禁用药物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强化违法案件查处,“瘦肉精”专项整治共侦破刑事案件160余起,端掉非法生产“瘦肉精”黑窝点28个,协调司法部门司法判决处理98人,清缴“瘦肉精”13吨、含“瘦肉精”饲料994吨,基本摧毁“瘦肉精”地下生产经营网络,是10年来打击成效最突出的一年。农资打假行动查处案件2.5万余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向社会公布了29起典型案例,有效震慑不法分子。强化制度机制建设,部里印发了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及推进“瘦肉精”监管的意见,建立了9部门协作、“瘦肉精”涉案线索移送与案件督办机制,出台了活畜出栏无“瘦肉精”承诺、生猪收购贩运经纪人备案登记制度。江西、江苏、湖北等省把质量安全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建立问责制度,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山东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登记备案制度,在全省实现全覆盖。辽宁、湖南、湖北推行生猪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河北建立了“瘦肉精”案件激励机制。
二是全力推进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把乡镇监管机构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部里建立了月报、定期通报和经验交流制度,组织召开现场交流会,采取督导检查和向省领导致函等方式予以督促,明显加快乡镇监管机构建设步伐。各地积极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安徽、江西、甘肃、北京、广西等地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山东省积极推行“三权在县”;浙江省实行“三位一体”;重庆市以“四增加”为抓手,做到“四有”,促进“四化”;内蒙古分别致函各盟市农牧局局长、各旗县县长加以督促;湖南省在建设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出台了乡镇监管机构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规范。经过努力,全国94%的涉农乡镇建立了监管服务机构,其中单独建的占7%、依托建的占89.4%、区域建的占3.6%,明确监管服务人员5万余人。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部里正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明确监管示范县认定的基本条件。四川、北京、江苏、山东等地安排专门资金,选择了一批产业集中的县进行试点,有力提升县域的监管能力,为全面开展创建活动积累了经验。强化质检体系建设,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正式获批,总投资72亿元,重点支持地级市、农业县全部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2012年争取中央投资15亿元,支持建设市县级检测机构494个,农业系统质检机构数量已达到2235个,落实检测人员2.3万个。加强培训指导,部里举办了7期检测人员培训班,江苏、辽宁、浙江等省开展了检测技术比武练兵活动,陕西、重庆等地组织县级质检人员到省级质检中心实习锻炼,迅速提高了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全面强化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完善监测制度,部里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切实加强了监测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和上下联动。深入开展检验监测,部级例行监测覆盖全国150个大中城市、102个品种、87种参数,抽取样品6万个,获取有效数据128万个,每季度进行会商分析研判,发现一批问题和隐患,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安徽在全省建立1万多个蔬菜农残和“瘦肉精”速测点,全年检测样本近20万个。黑龙江在全省75个乳品企业建立了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仲裁检测服务,辐射奶农12.5万户。进一步加强监督抽查,部里印发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启动开展了国家专项监督抽查;河南投入5000万元,加大抽检批次,扩大抽检范围;江苏、浙江、湖北组织开展了省级监督抽查,对抽查发现的所有不合格农产品,全部下达整改通知或立案查处,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全面开展风险评估,部里组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潜规则”问题进行系统排查,依托相关风险评估实验室和专家开展了蔬菜、茶叶等21个专项风险评估,各省也都全面强化风险排查、监测和评估工作。通过排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及时采取应对预案,及时指导监管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是及时有效处置突发问题。去年的突发问题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呈现上升的态势,舆情反映出的问题大大小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无中生有、恶意炒作,有的是确有问题、亟待整改。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农业部门科学应对,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处置,把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避免对产业造成大的冲击。特别是年前的“养鸡违法用药”问题,主流媒体集中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形成很大影响。部里和有关省高度重视、立即反应,连续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督促相关地方严肃查处,及时对外发声引导舆论,加强部门协调和区域联动,采取八条措施全面强化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为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部里建立了舆情监测机制,创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共监测到相关信息900多条,每天发送大家。为提高应急能力,河南等省修订了应急预案,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开展了应急演练,及时完善了信息报送、上下联动和区域协作制度。在工作中,注重发挥专家作用,部里增聘6位院士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专家,组建了第二届国家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江西、安徽、吉林、广西等地也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队伍,积极组织专家开展相关科普解读、热点回应、督导巡查和技术指导工作。按照国务院部署,形式多样地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上下共刊发新闻稿及正面信息近1万篇,部里编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河南、湖南等省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6周年主题纪念活动,山东、江苏、吉林、福建等地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要求。
五是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制修订,新制定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30项,完成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清理整合,发布322种农药的2293个最大残留限量,基本实现对常用农药和大宗农产品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农残标准并存、交叉、老化等问题。北京、湖南等地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一大批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在提升农业产业素质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标准化示范创建,支持创建“三园两场”和热作标准园2676个、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46个,推动加强标准化培训指导力度。上海市加强市郊蔬菜生产档案农业建设,统一印发田间档案记录本,要求蔬菜园艺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蔬菜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进行档案记载。强化“三品一标”监管,新认定“三品一标”1.8万个。修订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提高绿色食品准入门槛。在全国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着力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不断提升品牌公信力,严格产品认证,严格生产管理,严格证后监管,加强品牌宣传,推动“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增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按照十八大的有关要求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树立好三个理念: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确保公众消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小康生活的应有之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更要吃得安全。现在老百姓对数量问题往往感受不是很深,对质量和安全往往要求更高,也更敏感。前不久《小康》杂志又做了一轮社会调查,食品安全成为2012年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随着网络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要清醒认识新形势下人们对农业需求的新变化,要求我们既要保供给,确保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还要保安全,质量安全不能出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讲,在当前条件下,要解决好安全问题比解决数量问题更复杂。尽管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是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一些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既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也影响政府形象。因此,我们要加倍努力,下更大功夫,花更多力气,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
第二,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力推进,单靠传统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是五句话十个字,既要高产,又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态和安全在过去是一个短板,也是下一步努力的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容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抓住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利时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切实履行法定职责。目前涉农领域已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下一步的重点是强化执法。一是农资打假,这项工作坚持了很多年,已成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主要任务;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项工作相对滞后。这既有客观上的制约,又有主观上的原因。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既不能乱作为,又不能不作为。要加快推进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进一步抓起来,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挤压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空间。
面对当前形势,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要看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越来越重视,工作基础越来越好,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能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做好2013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013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抓手,突出三个着力点,落实六项任务。一个目标是继续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动摇。两个抓手是坚持一手抓严格执法,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三个着力点就是要狠抓“三个一批”:一是打一批典型案件,重点打击“非法添加”和“假冒伪劣”问题;二是树一批示范样板,以“三园两场”和“三品一标”为重点,强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上一批建设项目,使体系、队伍和能力有一个大的突破和提升。六项任务是:
第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在当前条件下,这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要深化突出问题的治理,种植业重点查处在蔬果茶用药中非法添加未登记农药的问题,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畜牧业要集中力量开展抗菌药专项整治,切实规范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继续深化“瘦肉精”整治,加强奶站和饲料监管,严防出现反弹。渔业重点抓好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的整治。农资重点是制售假劣农资和禁用药物问题。狠抓隐患排查,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检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及时掌握、纠正和查处各类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及“潜规则”问题。强化执法查处,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严打违法违规行为。要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特别是跨区作案,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加大案件曝光力度,震慑犯罪分子,营造打假维权、治劣除恶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加大执法检验监测力度,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例行监测,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加强风险监测,完善监测网络,明确部省地县监测工作定位,加强监测工作统筹,落实监测经费,逐步有计划地扩大例行监测参数和品种,加强会商分析和结果应用。积极推进监督抽查工作,认真做好监督抽查工作的规划计划和组织实施,突出地、县两级在监督抽查中的职能作用。严格抽检程序,确保监督抽查工作的严谨、严肃、公正。加强检打联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依法组织查处,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发挥监测信息平台作用,加快各地监测资源与信息平台的对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抽查等信息的资源整合。加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认定管理办法》。
第三,全面推进监管示范县创建,着力提升综合监管能力。要抓紧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试点,创建一批国家级监管示范县。下一步,部里要抓紧印发指导意见,明确认定办法。各省要认真做好规划布局、推荐把关等工作,强化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现有各类农业项目应向示范县倾斜;加强典型宣传与推广,为示范县创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有条件的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或乡镇的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近年来各地区、各行业进行了大量探索,部里也进行了专门研究,质检体系二期规划也专门设立了追溯项目。下一步要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尽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相关办法和制度。要把追溯与主体备案、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索证索票等结合,先易后难,逐步推开。
第四,强化风险评估预警,确保突发问题处置科学有效。应急处置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将其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风险评估,综合利用例行监测、普查、监督抽查和专项风险监测的数据,深入分析各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加强跟踪研究和科学研判,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和办法,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强化风险交流,畅通信息报送共享渠道,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舆情预警和应急处置,进一步健全完善舆情监控制度,力争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做出安排,对不同性质问题做好分类处置,尽可能将问题解决在事发地,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完善舆情监测、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等制度,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强化应急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不断健全产地和销地之间信息通报、协调配合、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科普宣传,要研究发布艺术,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成效,合理引导公众舆论,降低突发事件对产业和消费信心的冲击。
第五,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推行全程质量管控。农业标准化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最终出路,必须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快标准制修订进程,以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饲料安全等标准为重点,加快标准清理和制修订工作进度,加紧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建立一整套生产全过程技术标准、操作手册和生产档案记录,并加强培训和落实。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推进品牌化发展。稳步发展“三品一标”,加强证后标志管理,逐步完善退出机制,维护好“三品一标”的品牌信誉。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准入门槛,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体制机制协调力度,开展资源调查,完善制度规范。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管控,引导生产经营者依法落实质量管控措施,健全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禁限用及安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
第六,强化体系队伍建设,加快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这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必须抓住实施“决定”和“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支持,力争使监管能力有个大的飞跃。
一是监管体系建设,
对于没有建立监管机构的地县,省厅要加大督促力度,推动尽快完成建设任务。对于乡镇监管机构,要进一步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强化管理,尽快把工作开展起来。部里即将印发一个加强培训的指导意见和一个培训大纲,各地要认真落实,尽快提高乡镇机构监管服务能力。
二是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抓紧实施“质检体系二期规划”,加快建设步伐,落实机构、职能、人员和运行经费,加强认证管理,提高检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尽快发挥质检机构应有的作用。今年部里将组织开展第二届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各地要认真组织,同步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活动。要统筹利用好各层级的检测资源,积极推进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抓紧组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补充一批急需的专业性和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认定一批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着手编制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能力建设规划。三是专家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专家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科普解读、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四是技术支撑能力。积极争取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财政专项,加大风险评估、检验检测、过程控制、替代药物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